飞凌微邵科:新一代端侧 SoC 与感知融合,驱动车载智能视觉升级新征程

微信扫一扫,分享到朋友圈

飞凌微邵科:新一代端侧 SoC 与感知融合,驱动车载智能视觉升级新征程

在 E 维智库第 12 届中国硬科技产业链创新趋势峰会暨百家媒体论坛上,飞凌微首席执行官、思特威副总裁邵科带来了关于《新一代端侧 SoC 与感知融合方案,助力车载智能视觉升级》的精彩演讲。邵科拥有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,在图像与视频 IC 行业有着十多年的从业经验。

邵科提到,近十多年来,图像传感器和视觉类产品的应用日益广泛,从安防监控、公共安全领域扩展到手机、家用 IPC、门铃等消费类领域,甚至包括扫地器、人脸支付等机器视觉应用。与此同时,神经网络和 AI 算法也迅速发展并大量落地。在这种背景下,视觉与 AI 应用场景在各行各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涌现。

端侧 AI 处理:优势与应用场景大揭秘

端侧 AI 处理主要有三种模式:一是在端侧采集数据,在云端处理,这种方式实效性相对较低;二是在端侧采集数据并在本地中央计算处理 AI 数据,这是较为普遍的模式;三是直接在端侧采集和处理数据,这种模式具有诸多优势。邵科指出:“这种模式没有了大数据传输过程,延时相对较低,可靠性更强。而且在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备受关注的当下,在端侧处理可以有效避免原始图像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,同时在方案上具备更低成本和更高时效性。”

在端侧有机会应用的场景众多,包括智能车载、智能家居、物联网、机器视觉等领域。以智能汽车为例,视觉应用极为广泛,大幅提升了驾驶体验。邵科说:“在车上面,现在整个视觉传感器会用得越来越多,既包括用来做影像类的 360 度环视,也包括辅助驾驶的 ADAS 辅助系统,也有舱内的监控等。随着应用落地越来越多,对摄像头规格要求越来越高,需要更高分辨率、更好成像性能,可能还需要多个摄像头组合,这对图像和处理性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” 尽管芯片日益复杂且迭代速度有限,但端侧高性能图像处理和视觉预处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,有助于整个系统更好地落地。

飞凌微 M1 智能视觉处理芯片系列解析

基于市场需求和应用方案的思考,飞凌微今年推出了 M1 系列三款产品。邵科介绍道:“这三款产品分别是用于车载上面的高性能 ISP 和两颗用于在车载的端侧视觉感知预处理的轻量级 SoC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三颗芯片采用业内最小的 BGA 7mm * 7mm 封装,有助于模组做得更小巧,利于车载应用落地。” 这些芯片针对车载应用,具备功能安全、信息安全等独特技术。

具体来看,M1 是一颗高性能的 ISP,能够接 800 万像素的图像数据或者两颗 300 万像素的图像数据,适用于车载的 ADAS、影像类产品以及法规落地的后视镜等应用。邵科强调:“ISP 是我们持续多年自研的技术,能很好地符合车载影像类在视觉采集上的两个重要要点,即高动态范围和优秀的暗光性能。在光方面,高动态范围要求较高,比如白天阳光照射、晚上车灯照射,这对于直观观察周围环境和算法识别都非常重要。我们高性能的 ISP 结合图像传感器能很好地实现高动态范围成像。暗光效果也是视觉成像的一大难点,比如在没有路灯的环境中或在黑暗车库停车时,能否看清周围环境对驾驶至关重要。我们不仅有独特的降噪处理技术,还结合了一定 AI 来提升 ISP 的暗光效果。”

除了高性能 ISP,还有一款产品在其中加入了轻量级的 CPU、NPU 算力,使得在处理图像的同时能够进行轻量级的 AI 应用,如人脸识别、姿态识别等,具备端侧系统的 AI 处理能力,其自研的 0.8TOPS 的 NPU 可实现相应功能。此外,为适应不同应用需求,还有 M1Max,其算力资源是 M1Pro 的两倍,能在端侧处理更多数据。邵科举例说:“像 M1Pro 在车载里可做一个 DMS 功能或单独的 OMS 功能,但 M1Max 可以同时接两个传感器的数据并处理,应用场景更丰富。” 飞凌微作为思特威全新子品牌和子公司,结合了思特威在图像传感器技术和市场优势,以及端侧应用的数字 SoC,实现了方案上的融合与互补,提升了市场、客户、技术和服务水平。

M1 系列芯片在车载视觉中的多元应用与挑战应对

在车载视觉应用方面,M1 系列芯片已经有了一些落地场景。在车内 DMS(驾驶员监控)方面,由于辅助驾驶 L2 或 L3 级别需要对驾驶员状态进行监管,驾驶员状态对驾驶安全至关重要。邵科表示:“在这个方案里,我们需要对驾驶员的疲劳、声音等状态进行监测,把这些数据反馈出来,起到报警或提示的作用,同时也可以作为后面域控或对车驾驶判断的依据。在今年 7 月份,驾驶员监控在欧洲已经成为强制性法规,每一辆新车都会配置这个功能,我们预期在 3 – 5 年之内国内这方面的应用会越来越多。” 这种方案在端侧处理非常简单,一颗思特威图像传感器加上飞凌微的 M1Pro 就能实现大部分功能。

舱内的 OMS(乘员监控系统)应用也有新的发展。邵科说:“原来在商用车、运营车辆上主要是监控乘客状态,现在更多用于拍照、视频应用和手势识别等感知应用,所以对图像传感器和方案提出了更多要求,希望成像时能同时输出 RGB 彩色图像和近红外图像用于识别。我们用 500 万图像传感器结合 M1 形成模组方案,可分别输出 RGB 图像用于舱内娱乐、拍照等,输出 IR 图像用于算法识别。国外在这方面也在立法,如儿童遗落在车内的监测等,这将逐渐成为法规性要求。”

电子后视镜也是重要应用领域,传统后视镜在晚上暗光环境下效果不佳,而电子后视镜去年开始有法规允许替换物理镜子,这对图像传感器和成像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此外,在后视摄像头上添加识别算法也是一个广泛应用的场景。邵科提到:“常规的后视摄像头主要用于倒车,但在端侧具备一定算力后,可以在倒车时检测行人和物体,避免潜在的驾驶安全问题。通过图像传感器和端侧 SoC 的组合,在模组端就能实现轻量化应用方案。”

在问答环节,对于轻算力与 MCU 算力的区别,邵科认为传统 CPU 更适合逻辑运算,而 NPU 是专门针对 AI 网络模型中并行矩阵运算的硬件化实现,MCU 则是加速模块与自身功能结合,这是功能上不同形态的实现方式。对于轻算力的应用领域,邵科指出主要考虑功耗小和一些小型化的经典模型(如视频分割等),在车载模组、IoT 物联网、人形机器人等需要小型化或隐藏设备的场景中有应用。对于第二代产品,已经在考虑多模态应用,包括不同传感器输入、语音和视觉组合等。

对于端侧 AI 和 SoC 技术面临的挑战,邵科表示主要是在图像传感器和 SoC 之间实现更好融合,以获得性能和成本优势,同时利用更先进的工具平台和技术实现迭代升级。在平衡成本控制与性能提升方面,邵科认为要聚焦端侧视觉方案,与图像传感器组合成方案,在两者功能上互补,避免功能冗余,保持竞争力。对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,邵科提到一是保证车机符合功能安全,二是内部有数据加解密、产品健全等技术,通过验证密码等方式保护权限和图像信息。

所有的伟大,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!
上一篇

Qorvo:5G 创新先锋,引领射频、UWB 和传感器技术新潮流

下一篇

双11决战倒计时!一图揭秘抖音电商新商三大限时政策

你也可能喜欢

评论已经被关闭。

插入图片
微信 微信
微信
返回顶部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